WFU

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

用參與創造來面對生命的無意義

如果人最終不免一死,活著的意義是什麼?


如果預見現在與未來都會有痛苦的時刻相伴,人為什麼要活著?




意義是參與的副產品


重新看Yalom的《存在心理治療》關於無意義的篇章提到:意義與快樂一樣,當我們越是去追求,就離我們更遠,快樂是意義的副產品,而意義,是參與的副產品。但是,要如何參與呢?

創造力是參與最有生命力的方式


書中提到幾個本身就讓人滿意,不需要別的動機來證明的活動,其中我認為「創造力」,最讓我有所共鳴。不只是音樂、舞蹈、繪畫、藝術,用創意的方式玩樂、煮飯、研究、甚至於行政工作,都是創造。很多事物用創造的方式進行,本身就可以說明自己,並不需要另外賦予意義。

閱讀這段文字讓我聯想到自己的生活經驗。我一直以來都喜歡聽我不懂語言的歌曲勝過英文歌或是中文歌,我不懂印度語、阿拉伯文,印度歌曲和中東歌曲卻常是我歌單中的前幾名。

在希臘文中, Logos 代表意義,同時也是「語言」。從語言的角度來看,這些歌曲對我沒有意義,我一句歌詞都聽不懂,不懂是用什麼樂器演奏、不懂曲調和音階、甚至不知道這首歌是為何為誰而寫。然而,這無損於我沈浸在這些樂曲中的樂趣,有時我甚至在其中自己賦予這些歌曲想像,讓這些歌曲進入我的生活。我的一位現代舞老師說過,每支舞也許有編舞家背後的設計,但是意義是由每個觀眾各自創造,如果一開始我們就看懂了,也就不好看了。

有創意的為自己塑造新生活方式


生命也一樣,創造並不只能是藝術,而是如何有創意地為自己塑造新的生活方式,並承諾投身參與其中。我很喜歡Yalom在書中寫下,從宇宙的觀點來看待生命,相比與宇宙的浩瀚,我們的生命與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顯著微不足道。但只有在我們採取這樣的觀點時,才需要「意義」來證明某件事的重要,其他的時候,重要的事情就只是因為他們重要,並不需要賦予意義才顯得重要,例如大自然本身、投身嗜好或生動的感官經驗。

意義治療師Frankl提到三種生命意義:創造、經驗、態度
1.在自己的創造中完成什麼,或給予世界什麼
2.在相會與經驗中,從世界得到什麼
3.忍受痛苦,用怎樣的態度走向自己無法改變的命運

對我而言,這三者的共同點就是:參與。
當我們願意投身其中,參與生命,在其中創造,關於生命是否無意義的疑問,也就在生命之流中 隨流而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