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寫文章又不知道怎麼開始?寫了又修,修了又改然後不好意思發表?擔心別人看了會做什麼評論,害怕被批評?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著小小的聲音,阻擋我們。該怎麼辦呢?來聽聽「析心事務所」的陳璿丞醫師怎麼說。
陳璿丞醫師經營的臉書專頁產能驚人,是全能型醫師,文章、懶人包、Podcast、架網站寫程式都一手包辦,十分令人佩服,此次團隊外賓演講請他來主講:「如何寫下腦中的吉光片羽」。
陳醫師的演講風格直率風趣,開場第一張投影片就說:「我的秘訣就是抄!」但不要抄一個人而是抄十個人,抄出自己的風格,所以今天的演講歡迎大家一起來抄。
接著整場演講就往若一場對聽眾的認知行為治療。陳醫師先帶領我們破除羞恥心,把腦中那個碎唸著「你寫得不夠好」「寫這些誰會看」「你以為你是誰可以寫這些」的聲音調的很小聲,因為:一開始根本沒有人會看,一直寫一直發表,羞恥心就會越來越不影響自己。
什麼都可以寫!
接著是認知行為治療的暴露不反映療法,開始寫吧!什麼都可以寫,可以寫你看到的、你經驗到的、你讀到的書、你感受到的生活,陳醫師的寫作就是從準備精神科專科醫師考試的筆記開始,當時就是照Synopsis(精神科的經典教科書)寫的輕鬱症文章,也可以成為Google搜尋的第一頁。
寫自己真心想跟別人分享的
我想寫的主題很多人寫過了怎麼辦?再寫啊!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和風格,你寫的和別人寫的一定不一樣,就算今天是被老闆規定要寫「什麼是憂鬱症」的文章,也可以轉換為自己想寫的主題,例如診間常被問的「憂鬱的時候為什麼睡不好」或引用某個和憂鬱症有關的劇來寫,精神科講的就是人性,總是可以從劇裡找到可以運用的主題。總之,寫自己真心想跟別人分享的,抱著像看到iPhone大特價想跟朋友分享的那種「我真的好想讓你知道」的心情寫,就可以感動別人。當然,我們是要寫給別人看的,而不是只是寫給自己爽的,寫完後可以給自己的家人、朋友閱讀,看他們看不看得懂。擅長寫長文的,可以試著把3000字的文章改寫成幾百字,或是淬煉出一句slogan來分享。
寫給別人看,也寫給自己當筆記
寫作除了給別人看,也是陳醫師寫給自己的生活筆記,可以選擇自己喜歡且舒服的寫作介面來創作,寫下的東西用自己的方式整理成為資料庫,日後想到什麼就可以再翻來看。創作也是陳醫師讓工作節省效率、增進與患者溝通的方法。診間如果一個問題被問三次,講了三次後陳醫師就會把它寫下來、做成懶人包或是做成podcast,之後就可以請患者回去複習,也有患者是已經讀過這些創作才來求診,就可以讓看診的效率增加很多,彼此溝通更有默契。
一直寫一直寫,不要停,就對了
有人問要寫文章、做懶人包、IG、Youtube還是Podcast?陳醫師都有做過,最後留下幾個適合自己的持續產出,因為最重要的不是媒介,而是有東西想要跟別人分享。至於內容怎麼寫?最簡單的就是三步驟,論點、例子、結論,就可以寫一篇文章了,再用自己的特色加點溫度吧!要如何一直有產出?自律即自由,不要想太多,一隻鳥接著一隻鳥,一篇文章接著一篇文章,一直寫一直寫,不要停,就對了。